假劣农资为何屡打不绝
时间:2019-04-17 15:44:23近年来,全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农资打假工作,始终将农资打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常年针对不同季节开展多轮次的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,保持对农资打假的高压态势。但假劣农资仍是屡打不绝,给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危害,令人深恶痛绝。
笔者作为一名农业执法人员,从近几年全市各级农业执法部门办理的农资案件中不难发现,不法分子挖空心思,制假售假手段层出不穷。
高额利润让企业铤而走险。假劣农资生产工艺简单,造假成本低廉,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,采取使用劣质原料、粗制滥造、掺杂使假、以假充真等手法坑农害民。据调查,每生产一顿假劣肥料,企业老板可以获得200到400元以上的利润,一个年生产两三万吨肥料的小厂,年利润也在400万元以上。面对如此巨额的利益诱惑,企业老板往往铤而走险。
制假售假手段更加隐蔽。我们在办案中发现农资造假点往往比较分散,大多隐蔽于较为偏僻的农村、居民区或工矿企业废旧车间内,日常监管很难发现。有的是夫妻店式的小作坊,生产车间就在自家后院;有的则筑高墙、设监控、养狼狗,雇用当地农民,轻易不和陌生人接触,警惕性很高;有的造假窝点仅仅是两把铁锹、一辆小推车、两三个雇工而已,随便租用一个临时性的场地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难以当场查获。目前发现制假售假窝点主要依靠群众的投诉举报。但有的碍于熟人情面或因利益瓜葛不愿举报,也有的怕遭到打击报复,从而让制假售假者长期逍遥法外。
虚假销售五花八门。有的走街串巷流动经营;有的通过物流直达的方式将农资产品直接送到农资使用者手里;有的厂家在销售给政府集中统一采购的农资中做手脚,以劣充优;有的利用“电话推销”、“电子商务”等新型经营方式销售假劣农资;还有的以农资忽悠团的形式宣讲推销各类假劣农资,忽悠欺骗老百姓,导致调查取证不易,给监管带来诸多监管盲区。
真假难辨不法者乘机而入。有的农资经营者缺乏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,不识假劣农资,加之进货渠道比较混乱,购进农资产品时只问价钱不问质量,致使制假售假者得以乘虚而入。有的农民缺乏对农资产品的识别能力,在制假售假者夸大其词的宣传下,虽千挑万选仍免不了上当受骗,且购买的农资产品一般都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问题,使用后未保存好农资样品和包装袋,购买时又没有索要票据,自我保护意识不强,导致制假售假者有机可乘。
遏制假劣农资,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。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,严格审查进入市场销售的种子、农药、肥料等农业投入品,对问题产品一律依法查处,从源头上堵住违规农资产品进入市场,以此遏制农资违法行为;二是继续保持农资打假高压态势,定期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资格进行清查,坚决取缔无证无照、非法经营农资门店,紧盯制假售假不法行为,摸清假劣农资生产经营链条,追根溯源,坚决打击“黑作坊、黑工厂、黑窝点”;三是加强宣传和培训,在严惩重罚制假售假者的同时,对被查处的假劣制售企业进行曝光,并做好打假宣传,培训农资经销商和农民识假辩假能力,形成政府引导、部门主导、全社会参与的农资打假一盘棋的局面,让制假售假者无处循行。
(执法支队程小敏)
?
?
相关信息